一、指导思想
学校坚决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严格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加快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学校注重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化发需求、集广益、为学生发系展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3.注重课程中的主本性原则。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因素,建设完整的知识体系,尊重学主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学生兴趣发展和个性需求。
(二)课程内容
按照国家定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
除国家课程外、学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地方课程。结合课程设置要求,开设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人生规划、研究性学习、传统文化、劳动实践等地方课程。
2.校本课程。学校开展入学教育、大型团体操、读书节、科技节、社团节、艺术节、寒暑假活动、安全教育与应急急救体验等校本课程,搭建学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1.考核方式
基础性课程的考试,要增加开放性命题、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増加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能力评定的比重,使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评价体系
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尝试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①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
②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
③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
④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3.激励机制
在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上,应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发展同激励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化发展转变。
三、实施要求
1.课程实施前要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
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得当、教学手段丰富,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教学完成后要有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注重了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3.注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教材挖掘,开发与利用好教材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重视更多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形成“学科育人、德育育人、艺术育人与环境育人”的课程环境,为学校多元的课程体系增添色彩。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径,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引领教师加强学科思想建设,强化课程意识,建设培养一支敬业爱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教师队伍。注重发现和培养课程专家对象,并为其提供培训、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课程建设专家队伍。
总之,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与基点,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