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教育】廉洁文化 | 潘公桥下清风拂然 |
|||
|
|||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有世界水利泰斗美誉。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到万历二十年(1592)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治河通运,在中华民族治水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心系百姓 兴利除害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潘季驯登庚戌科进士,授江西九江府推官(明代的推官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典),开启了他经世治水的传奇人生。 在九江的几年,潘季驯深感长江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尤其是桑落洲肥沃的土地遭冲毁,直接威胁着九江城的安危。但由于当时时机条件都不成熟,他只好把治水一事藏在心头。万历四年(1576),已擢为御史的潘季驯巡抚江西,认为此时时机已成熟,对桑落洲进行大规模治理。他亲自布署指挥,并把他的治水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在了桑落洲堤上。栽植柳枝以护堤,布桩以防外冲,开渠以避内涨,分堤而守,责任到人,种种措施,种种行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功治理桑落洲堤,在抵御洪水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治河通运 泽被后世 1565年夏天,黄河在江苏沛县决口,导致徐州以北的大运河“上下二百里运道俱淤”,45岁的的潘季驯被首辅徐阶紧急调用,和工部尚书朱衡一起治河。1570年,山东地区普降暴雨,汶水、泗水、沙河、薛河暴涨,黄河洪水也泛滥,徐州一代黄河全线淤浅,九月,黄河、淮河诸水骤溢,洪水在邳州大决口,运河河道淤塞180里。潘季驯带领五万河夫在黄河滩里挖河,到次年六月,经过十个月的奋战,黄河全线完工,数万只淤积的官船和民船重新开船,河水深厚,船只畅通无阻。1574年秋,黄河、淮河、运河决口,致使运河“漕艘梗阻者数年”。1578年夏,朝廷急调潘季驯为总理河漕的大臣,将河道与漕运一并管理。潘季驯开始了第三次保漕治河活动。万历十五年(1587)以后,黄河、淮河又相继决口,潘季驯68岁时,朝廷再次起用他为右都御史总理河道兼理军务,潘季驯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日夜兼程勘视河工。 治河通运,是国之大计。万历皇帝曾下旨给潘季驯,“尔为重臣,受兹委托,须殚心竭虑,输忠效劳,务俾河道安流,粮运无误,斯称委任。”潘季驯自知责任重大,“躬亲督率, 沿河荒度”。在一生四次治河中,不辞辛劳,上到河南,下至南直隶,多次深入工地,“轺车所至,更数千里”,“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风露”。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治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我国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近代的水利专家李仪祉评价说:“黄淮既合,则治河之功唯以培堤闸堰是务,其攻大收于潘公季训。潘氏之治堤,不但以之防洪,兼以之束水攻沙,是深明乎治导原理也。”可以看出,潘季驯在去世三百多年后,对我国水利界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惩贪举廉 清名远播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潘季驯任广东巡按御史。当时广东潮阳县知县蔡明复贪赃枉法,酷声昭著,潘季驯到任之后广听民愿,查清其劣迹后将其逮捕法办。据《宫保大司空潘公传》记载:“寻按广东,首逮潮阳令之贪墨者,吏闻多解绶去,风裁肃然。”潘季驯到广东法办了蔡明复这个贪官后,对当地不法官吏起到了极大震慑作用。同时他向朝廷上奏了《慎选民牧疏》提出:“盖远方州县得一良令,如得胜兵三千人;得一良守,如得胜兵三万人。”强调官员廉洁奉公对于地方安宁的重要性,并奏请朝廷将当地贪劣无能的官员撤职。在任期间,他“惩贪吏,除积恶,解烦役,定均平”,得到了百姓的赞誉和传颂。 “维兹河工,必须心力两尽,方克有济。”身为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认为“窃惟治河之官,全在得人。苟非其人,立至倾圮。司道不得其人,则河情难于上达,法禁苦于下壅。”所以潘季驯在选人用人方面,特别注重“廉干”。南河郎中罗用敬倾心河务,“朝于斯,暮于斯,饮食起居于斯,已绝生人之乐。寒不息,暑不息,烈风暴雨不息,常怀殉国之心”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工所,身死之后,囊无余资,潘季驯为其上书请旨赠恤。 在潘季驯的家乡浙江湖州吴兴区,有一座潘公桥,是当年潘季驯回乡期间,见湖州北门苕、霅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于是捐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历时5年建成此桥,命名为“潘公桥”。如今,潘公桥两岸清风习习、廉意浓厚,其所在的潘家廊已成为吴兴区著名的清廉文化示范街区,人们在此了解潘季驯的生平,赏评清廉小故事和名家名句。青砖黛瓦、廉景交映中,潘季驯治水兴利、廉洁务实的为民情怀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走来,在时光深处冉冉生辉。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