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
||||||||||||
|
||||||||||||
近年来,县科学技术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强提升、塑优势”工作主线,锚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聚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企业研发攻坚、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优化四大攻坚行动,激发澎湃科技创新动能,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以改革强主体 聚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培优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创新科技型企业培育体制机制,实施高企梯次培育工程,建立完善“种子高企一准高企一高企”科技 企业培育体系,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一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链条,创建科技企业培育库,实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持续攻坚高企培育,2023年底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0家,较2020年实现翻番;今年上半年,全县入库第一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7%;2022年、2023年获“济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以改革求突破 聚力实施企业研发攻坚行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蝶变壮大,推动实施研发项目、研发机构“双备案”工作,健全“研发数据库、研发辅导员”体系,全面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2022年,全县认定研发投入3.99亿元、增长12.36%,占GDP比重1.49%、提高0.07个百分点。创新技术经纪人把关工作机制,紧跟企业需求,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帮助企业转化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上半年全县技术交易额完成12.69亿元。新风光电子公司研发的“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电能净化关键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改革促融合 聚力实施产学研合作提升行动,引育科技人才智力支撑 探索建立“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制度,积极搭建产学研融通发展桥梁,瞄准企业技术需求,靶向对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平台载体,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上半年开展产学研专题对接活动28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4项,引进大院大所2家。探索人才引育机制方法,围绕全县产业发展需求,强化精准靶向引才育才。以“合作”引人才,选聘10名高校专家到企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以“大赛”聚人才,连续举办三届“赢在汶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储备落地“年产210吨聚酰亚胺单体项目”、“碳气凝胶/硬碳工业化生产及应用项目”等科技含量高的人才创业项目。2023年入选国家级人才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实现我县自主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零的突破。 以改革塑生态 聚力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塑优科技服务保障能力 健全科技服务保障机制,成立科技服务工作专班,扎实做好政策上门讲、意见上门听、服务上门办“三上门”工作模式。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重点对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省级科创平台、省重点人才工程”等项目,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上半年,成功备案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科创平台2家,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创平台11家,累计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36亿元,争取上级无偿资金580.4万元,荣获第四届山东省科技兴农奖先进集体。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下一步,县科技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各项改革重点任务,统筹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资源重组集成改革,发挥我县特色优势、高效整合资源,探索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路径,持续在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大院大所合作、创新要素聚集、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加力加速,引导企业变“制造”为“智造”,提升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编辑 : 赵 璐 审核 : 陈 涛 终审 : 马 洪 联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