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召开防灾减灾工作新闻发布会 |
|||
|
|||
8月30日,汶上县召开防灾减灾工作新闻发布会。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尊林出席发布会,县人民政府网、县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 发布人 杨尊林 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忠林 县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二级主任科员 张黎明 县地震监测预警中心主任 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尊林介绍了汶上县自然地理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情况。 汶上县自然地理情况 汶上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降水年季变化大,春季多南风,少雨干旱,由于气温回升快,季末高温,常出现干热风,夏季多东南风,天气炎热,降雨集中,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有利于作物生长;秋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因东南风和西北风频繁互易,常出现秋旱和连阴雨;冬季多西北风,干旱少雪。 地貌:汶上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东北属古老泰山隆起的残丘低岭,西南部属古大野泽,梁山泊东畔,整个地势由东北缓顷西南,至高点为昙山顶峰,海拔171.7米最低点在蜀山湖底,海拔36.5米,中部地势平坦,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层厚、土质好、地下水较丰富,为粮食高产区。 汶上县境内水系完整,河流交织,主要有两条大型骨干河道(大汶河、梁济运河),三条中型河道(泉河、南泉河、小汶河),两条小型河道(湖东排渗河、小新河)。境内主要有泉河水系、小汶河水系两大水系,县级主要河道有泉河、南泉河、小汶河和湖东排渗河。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衡,旱涝交错的气象特点。从1951年至2019年多年平均降雨量633.68mm,最大降雨量1394.8mm(1964年),最小降雨量275.6mm(2002年),其中6-9月份平均降雨量467.4mm,占全年降雨量的73.1%,而其余8个月份只占26.9%。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特点的影响,易发生洪涝灾害;“河多水少、洪多流少、丰枯不均、总体缺水”的特点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压力增大。 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按照《济宁市“十四五”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的要求,全县各级各关部门上下联动、通力合作,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逐步从条块分割,重在救助向综合管理,重在预防转变。特别是2019年机构改革以后,县应急管理局承担起县减灾委办公室、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职能后,有效的整合应急救援与救灾力量,统筹全县防灾减灾工作,形成了由县应急管理局统筹指挥、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和各镇街、村居全面覆盖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建设完成覆盖全县的灾害防范、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的综合减灾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发挥好议事协调机构综合协调功能,整合全县涉灾部门信息、人员、物资等资源,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定期与县气象局、县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局等涉灾的职能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分析风险形势提出应对措施;针对突发极端天气还会加密会商会,及时汇总相关数据,研判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完成了灾害应对工作重点由灾后救助向前期处置、应急处置、灾害救助并重的转变。 二是完善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完成了以综合应急预案为基础,防汛防台风、森林防火、地震应急、地质灾害、灾害救助等专项应急预案为主力,覆盖全灾种,适应我县特定的的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体系。同时为方便工作人员熟悉应急程序和响应措施,为每项专项预案编制了工作手册,保障了紧急情况下各项应对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扎实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积极探索建设普查成果管理“一张图”系统,目前,综合风险普查应用系统框架已基本构建,系统建成后将实现普查各类成果数据的有效管理、统计分析及上图可视化应用,为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及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是全力推进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应急救灾资源靠前布置已建设完成47处微型应急救援站暨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覆盖全县全部镇街和重点村居,每个镇街均配备至少1台消防车、1台排涝车,每个站点针对本辖区特点配备防汛排涝、森林防火、灾害救助等设备物资。有力的保障本地区自然灾害处置工作。全县45处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城市绿地、广场、学校,覆盖全县各镇街、各主要社区,完善了场地标识等基本设施,基本满足了群众紧急转移避险需求。建设完善全县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体系,全县825名灾害信息员覆盖全县各镇街各行政村居,各级灾害信息员严格落实A、B角制度,确保灾害发生时灾情调度工作顺利畅通,在主汛期来临前完成全县各级灾害信息员全员培训工作,确保各级灾害信息员熟练掌握灾情统计制度和信息上报系统。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积极引导社区建设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减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自救本领,2023年我县有2处社区获得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的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我县有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省级示范社区5个、市级示范社区5个。 五是完善提升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根据我县救灾物资储备现状,会同发改、财政、商务等部门研究确定《2023年度汶上县救灾物资计划名录》,结合我县现状和工作需求,重点储备转移安置群众所需的帐篷、被褥、棉衣、简易床具等物资,物资储备数量和质量名列全市前茅,已经满足供给5000人份的救灾物资保障需求。组织开展全县各级物资储备库、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的检查工作,通过检查工作,摸清了全县各级物资储备底数,积极对照上级要求查摆问题进行整改。 六是全力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县应急管理局充分发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做好全县防汛防台工作。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储备防汛包5870个、吨袋1900条、橡皮艇13艘、冲锋舟11艘、各类排涝泵车26台、应急发电机组74台、可用于防汛工作工程车辆近400余辆;组织全县政府和企业共有143支6449人的防汛抢险队伍,队伍单位、队长姓名及联系电话全部登记造册,汛前各行业均开展了队伍集合点验,随时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多次联合县委督查室、水务、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对各级各部门的物资储备、应急预案修订、队伍建设、隐患排查与治理等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级各部门备足物资,完善预案,训练队伍、消除隐患,保障全县安全度汛。 七是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联合教育、科协等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小学生防震减灾手抄报大赛等活动,县应急管理局获得了全市小学生防震减灾手抄报大赛优秀组织奖。成功承办了全市2023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暨现场观摩活动,活动现场发放宣传品、开展减灾知识宣讲、高层建筑应急救援演练、校园地震逃生疏散演练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各镇街、各部门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营造了关注防灾减灾、守护高质量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 八是持续做好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工作。自2019年起每年争取省级财政补助并配套县级资金为全县每人每户购买自然灾害与特定人身伤亡保险(也就是灾害民生综合保险),保障范围包括:自然灾害及溺水、居家煤气中毒、爆炸、火灾、触电等5种特定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居民住房倒塌或损坏、基本生活用品(衣被、口粮、厨具)的损毁。空中抛物坠落(包括高空坠物)造成的居民人身伤亡。意外坠落受限空间以及在窖井、窨井等地下受限空间内窒息、中毒、溺亡等导致的人身伤亡等自然灾害、特定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转变传统单一的政府救灾救助模式,完善政府救助、保险保障、社会救济、自救互救“四位一体”的自然灾害救助机制。截止2023年6月份共完成61例赔付,赔付金额423万余元,提升灾害救助质量和水平,帮助受灾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避免因灾返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下步工作打算 防灾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工作,下一步,县应急管理局将继续按照《防灾减灾规划》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依靠法治,依靠科技,依靠群众。全面推动我县综合防灾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综合风险普查的成果应用工作,全力配合省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推动普查成果早日应用到实践中;强化与其他行业部门沟通,及时掌握指导各行业普查成果应用。积极做好我县普查成果应用,服务好全县的综合防灾工作。二是继续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对工作,加强与各涉灾部门沟通,及时汇总数据,下发预警提示,及时提醒做好防范应对工作。三是开展涉灾培训演练,定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相关培训,开展森林防火、防汛防台风应急演练、灾害信息员报灾演练,确保灾害信息员、涉灾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险情处置、灾情报送、人员转移、抢险救援等技能。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县人民政府网:刚刚提到的为全县每位群众每户家庭购买了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覆盖自然灾害和特定人身伤亡事故,请问该项保险的保障范围有哪些?群众受灾或受害后如何获得赔付? 县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二级主任科员刘忠林: 灾害民生综合保险由政府出资,按照每人2元、每户2元的标准为全县居民统一购买了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居民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涉及特定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人身、住房和基本生活用品方面保险保障。 保障对象:我县行政区域内常住人口以及灾害发生时在本区域内的外来人口。 保障范围:灾害民生综合保险保障范围是特定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房屋损坏及居民基本生活用品(衣被、口粮、厨具)损毁,分别是:洪涝、干旱、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草原(地)火灾、地面突然裂缝或下陷(因煤矿开采导致的此类情形除外)等自然灾害及溺水、居家煤气中毒、爆炸、火灾、触电等特定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亡、住房倒塌或损坏、基本生活用品(衣被、口粮、厨具)的损毁、饮水困难等,以及地下受限空间内窒息中毒、空中抛物坠落、道路两侧树木倾倒造成的居民人身伤亡,还有精神障碍患者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下肇事肇祸,无责任单位或者部门,造成第三者的人身伤亡都在该保险的赔付范围之内。 受害人或其家属可以通过拨打保险服务电话:95585向保险公司报案,然后保险公司走完相应流程后就会给受害者进行赔付。 县融媒体中心:8月6日凌晨2:33分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汶上有明显震感。请问张主任,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避险? 县地震监测预警中心主任张黎明: 避险原则:远震、小震只需注意悬挂物意外掉落,近震、大震才需要避险。 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各种避险方法,结合我国目前建筑物实际情况和有关标准,总结出两种震时避险基本方法: 一是就近躲避法。适用于抗震性能强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主要是避免悬挂物掉落砸压。躲避方法:就近躲避到小开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桌子、床等家具下面,蹲下用双臂或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二是外跑与就近躲避结合法。适用于抗震性能差的建筑物,此类建筑物容易整体垮塌,室内躲避危险性大,目的是尽可能地离开建筑物,实在不得已则进行就近躲避。躲避方法:在平房或楼房的一、二层,迅速跑到房外的安全地方;在楼房的三层以上,就近躲避,顶层及其下一层的可向楼顶跑动。躲避位置:小开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桌子、床等家具旁边。 躲避时应蹲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额头枕在大腿上,双手保护头部;如在排椅、床旁可趴下,伏而待定;如果有条件,还应该拿软性物品护住头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