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
|||
|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绿色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可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生长空间,大豆带和玉米带年际间可交替轮作,适合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同一地块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实现稳玉米、增大豆的生产目标。为进一步提高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增强有效性、针对性和适配性,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配适宜品种 选配适宜的作物品种是该技术核心内容之一。大豆要选用耐荫、抗倒、株型收敛、有限结荚、适宜机收的中早熟高产品种,如齐黄34、郓豆1号、菏豆33、临豆10号、山宁29、安豆203、嘉豆2号等。玉米要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如登海 605、天泰316、宁研503、郑单958等。在品种组配上,要选择生育期相近的大豆、玉米品种。 二、选用适合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是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可选用4:2、4:3、6:3等模式,建议侧重推广4:2模式;同时,鉴于我市大豆制种的特殊情况和现有适配的农机具,在省厅规定的大豆、玉米行数范围内可推广因地制宜的行比模式。在作物种植行向方面建议南北行向为宜,尽可能避免东西行向种植。 (一)4:2模式:实行4行大豆带与2行玉米带复合种植。生产单元270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行距 4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 70厘米。 (二)4:3模式:实行4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复合种植。生产单元330~345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0~35厘米,玉米行距5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70厘米。 (三)6:3模式:实行6行大豆带与3行玉米带复合种植。生产单元390厘米,其中,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行距 50厘米,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 70厘米。 三、确保适宜密度 非大豆制种田,复合种植的玉米每亩折合密度应与当地同品种单作玉米密度相当,大豆每亩折合密度达到当地同品种单作大豆密度的70%即可;大豆制种田,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每亩折合密度可根据生产实际确定。要注意预防大豆因密度过大、化控不当等出现倒伏的问题。下列密度为非大豆制种田的建议密度(收获株数:玉米按播种株数 85%、大豆按 75%)。 (一)4:2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9800粒,亩收获有效株数达到7400株左右;玉米株距10厘米,亩播种4900粒,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4100株以上。 (二)4:3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8000粒,亩收获有效株数达到6000株左右;玉米株距13厘米,亩播种4600粒,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3900株以上。 (三)6:3模式:大豆株距10厘米,亩播种10000粒,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7600株以上;玉米株距13厘米,亩播种3900粒,亩收获有效株数力争达到 3300株以上。 四、提高播种质量 良好的播种质量是实现复合种植增产增效的基础。播种前要充分做好农机、种子、化肥、农药等相关准备,严格按照所选模式的技术要求规范操作,努力提高播种质量。 (一)农机选择。4:2模式可选用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进行一次性播种,4:3、6:3等模式可利用现有或改装的大豆、玉米播种机进行分次播种。要按照所选模式的带宽、行距、株距等技术要求,调整好播种机械。为便于田间管理,播种机要尽可能加装北斗导航系统,确保匀速直线作业。 (二)种子处理。防治地下害虫、苗蚜和苗期病害,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种子包衣。大豆可选用35%噻虫•福•萎锈灵悬浮种衣剂500~570毫升/100公斤种子;玉米可选用29%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468~561毫升/100公斤种子或9%吡唑醚•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2~3公斤/100公斤种子等包衣剂进行包衣处理。各地根据生产实际,也可选用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吡虫啉等单剂。 (三)灭茬造墒。灭茬不仅能够提高播种质量,而且可显著提升封闭除草效果,灭茬后封闭除草效果可达80%以上。播种前,要先进行小麦秸秆灭茬,或选用带灭茬功能的播种机灭茬播种。若墒情较差,要先造墒再播种或浅播压水。土壤相对水分含量70%~80%时播种,大豆种子萌发较好。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播种后进行滴灌、喷灌,促早出苗、出全苗、成壮苗。 (四)适期播种。玉米在小麦收获后要抢时播种,播种越早越利于高产;大豆建议亦适当早播,缩短麦收后的茬口期,参照玉米适播期(6月5日~15日)进行同期播种。复合种植建议播期为6月5日~20日,小麦收获后若墒情适宜,可抢墒同期播种,既可尽量避免因汛期渍涝造成的苗涝、芽涝,又可增加作物生育期时长,提高作物产量。 (五)规范播种。机械播种时要匀速直线作业,使用指夹式排种器时行进速度不高于5公里/小时,使用气吸式排种器时行进速度不高于8公里/小时。采取单粒精播,大豆播深2~4厘米、玉米播深4~5厘米。注意地头转弯时要将播种机提升,防止开沟器扭曲变形;播种时严禁拖拉机急转弯或不提升开沟器倒退,避免损坏播种机。 (六)种肥同播。大豆玉米分别控制施肥。大豆种肥施用专用配方肥(N-P2O5-K2O:15-15-15)15~20公斤/亩,侧深施肥,避免与种子接触。玉米要确保单株施肥量与单作单株施肥量相当,玉米种肥施用专用配方缓释肥料(N-P2O5-K2O:28-6-10)40~50公斤/亩,种肥距离8~10厘米,施肥深度 10~15厘米。由于基肥或种肥不足,植株出现苗瘦弱或脱肥症状时,大豆可在初花期前结合浇水追施尿素 2~3 公斤/亩,或通过植保无人机叶面喷施 0.2%~0.5%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玉米可在大喇叭口期通过无人机叶面喷施 0.2%~0.5%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早衰症状明显的地块可间隔一周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五、科学田间管理 播种后,要及时开展田间管理,科学防治病虫草害,培育壮苗、健苗,提高田间整齐度。注意进行合理化控。 (一)科学除草。坚持“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为主、苗后茎叶喷施除草为辅”。麦收后田间杂草较多时,可先用草铵膦或草甘膦进行喷雾处理,灭杀田间大草,再进行播种。 1.苗前土壤封闭除草。选用玉米和大豆共享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同时封闭,禾阔双除。建议每亩使用960克/升精异丙甲草胺乳油80毫升+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3克,或330克/升二甲戊灵乳油200毫升+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3克。播种前粉碎秸秆进行灭茬、造墒;施药时,加大用水量,一般每亩不少于60公斤水,在大豆玉米同时播种后2天内完成。施药机械采用拖拉式为宜,即喷杆在机械后面,避免轮胎碾压,影响封闭效果。 2.苗后茎叶喷雾除草。土壤封闭效果不理想需进行苗后茎叶喷雾除草时,可根据草情和苗情,在大豆2~3片复叶期、玉米3~5叶期或杂草2~5叶期,分别选择大豆、玉米专用除草剂实施茎叶定向除草。玉米亩用40克/升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10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大豆用10%精喹禾灵乳油30毫升+480克/升灭草松水剂150毫升组合。大豆和玉米苗后茎叶喷雾除草剂互为敏感,机械作业时要在喷雾装置上加装物理隔帘,将大豆带、玉米带隔开施药,适当降低作业速度;人工喷药除草可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喷施,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本作物带为准。注意避免除草剂漂移到临近其他作物,严防药害;同时,应注意选用对临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品种。喷雾器械使用前应彻底清洗,以防残存药剂导致作物药害。夏季高温季节中午不能喷药,施药要在早晚气温较低、没有露水、无风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药剂喷施要均匀,提高防效。后期,对于难防杂草可辅助人工拔除。 3.如果发生除草剂药害,及时叶面喷施吲哚丁酸、芸苔素内酯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害。同时,加强水肥管理,促根壮苗,增强抗逆性,促进作物快速恢复生长。 (二)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应用农艺防治、生态调控、化学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科学用药,合理轮换用药,实施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虫危害损失。 1.播种期 做好种子处理,减轻病虫危害。种子处理要以预防大豆根腐病、拟茎点霉茎枯病(种腐病)与玉米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地下害虫、蓟马、苗蚜等苗期害虫为主,选择含有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等成分的复配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也可选择相应的单剂进行种子处理。 2.生长前期 大豆出苗期至分枝期至始花期,正值玉米出苗期至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大豆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大豆蚜、烟粉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等;玉米病虫害主要有顶腐病、地下害虫、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等。成虫高峰期,可规模化利用杀虫灯及食诱剂诱杀、性信息素干扰等措施,降低金龟子、棉铃虫、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粘虫、甜菜夜蛾等害虫基数。当虫口密度达标时,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氯虫•高氯氟、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烟粉虱、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对于传播病毒病媒介昆虫,在施药防治同时,要及时喷施氨基寡糖素、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施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唑醚•氟环唑等,防治大豆霜霉病、根腐病、玉米顶腐病等病害。 3.生长中后期 大豆花荚期重点防治点蜂缘蝽、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锈病、叶斑病等,建议从初花期开始,每隔7~10喷一次药,连喷2~3;此时正值玉米抽雄期至花粒期,重点防治玉米穗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桃蛀螟等)、穗腐病、锈病、大小斑病等。复合种植模式下,植株高低差别大,田内结构复杂,可根据田间病虫发生实际,在玉米抽雄期(主要防治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和大豆结荚至鼓粒期(主要防治大豆根腐病、食心虫、豆荚螟、点蜂缘蝽、豆天蛾等),开展两次统防统治。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或唑醚•氟环唑;杀虫剂可选用噻虫•高氯氟、氯虫•高氯氟、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 注意事项: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时要注意添加增效剂、沉降剂,保证每亩地达到1.5~2升的药液量。防治害虫时,要抓住低龄幼虫防控的最佳时期,以保苗、保芯、保产为目标开展统防统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作物收获,避免农药残留。收获后及时进行秸秆粉碎或打包处理,以减少田间病残体和虫源数量。 (三)适期化控调节。化控技术是复合种植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应高度重视推广应用。生产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豆、玉米应用化控技术同步期较短,错过最适时期,将对其中一种作物产生不良影响;二是适宜的化控剂类型与剂量的不同,同时化控易造成其中一种作物的化控效果偏重或偏轻,难以实现抗倒增产增收的效果;三是若种植密度过大、化控措施不力,特别是大豆,则极易造成倒伏,影响产量与品质。 根据大豆长势,开花前适时进行化控,控制旺长,防止倒伏,减少落花落荚,利于机械收获。若大豆长势过旺,在大豆分枝期至初花期选用甲哌鎓水剂或胺鲜酯•甲哌鎓水剂兑水进行均匀喷雾,根据化控效果,每隔7~10天可再增加1~2次化控,分次实施。玉米可在7~8片展开叶时选用甲哌鎓水剂或胺鲜酯•甲哌鎓水剂兑水全株均匀喷雾,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倒伏能力,改善群体结构。控旺调节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错过了适宜施药期也不可再喷施,防止出现大豆中上部节间过短、结荚密集,增加倒伏风险。如喷施后6小时内遇雨,可在雨后酌情减量重喷。大豆结荚鼓粒期,应避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六、做好防灾减灾 大豆、玉米生长期,时值干旱、洪涝、强风、冰雹等极端天气高发重发期,应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科学应对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一)干旱。大豆苗期适当干旱有利于根系下扎,可起到蹲苗的效果,但如果叶片失水较重则应及时浇水。7月底至8月初,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防止出现大豆落花落荚、玉米“卡脖旱”等。生产实践证明,大豆初花期、鼓粒期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有助于产量提升。 (二)渍涝。大豆、玉米生长期间降水较多,要提前疏通沟渠,提高排涝能力,如遇强降水形成田间渍涝,应及时进行排水。受涝地块容易造成土壤养分流失,排涝后应及时在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追施复合肥(N-P2O5-K2O:15-15-15)10公斤,或适当喷施叶面肥,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因渍害造成大面积缺苗或死苗的田块,应及时补种早熟品种,并利用阴雨天气进行移栽,确保无大面积缺苗情况。 (三)大风。大豆、玉米生长后期,如遭遇大风天气出现倒伏,可根据情况利用植保无人机叶面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等,防治病虫害,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 七、合理机械收获 根据大豆、玉米成熟顺序和种植模式,合理调配机械,适期收获。推荐使用大豆专用收获机。谷物收获机改制的大豆收获机滚筒转速应调整为500转/分左右。大豆割茬不高于5厘米。 (一)先收玉米后收大豆。玉米在完熟期收获。4:2模式应选择整机宽度小于1.6米的2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4:3与6:3模式应选择整机宽度小于2.2米的3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二)先收大豆后收玉米。大豆叶片全部落净,摇动有响声时收获。4:2、4:3模式应选择割台宽度大于1.3米、小于2米的自走式大豆联合收获机,6:3模式选择割台宽度大于1.9米、小于2.6米的自走式大豆联合收获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