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那么大 你该去看看 |
|||
|
|||
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后勤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校长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事务缠身,校长的确很忙。因为忙,一些校长与课堂渐行渐远:要么索性把工作交给分管副校长,要么做个样子去教室转转。这个“走神”应该引起校长们的警觉——课堂,不应简单地被看作只是听听课的地方,而是校长联系教师、学生的一条情感纽带,关联着教育教学质量的学校生命线。
四川省宜宾市第八中学校长孙志明
失课堂者“失天下”
近年来,因为部分校长过度趋于行政化和功利化,缺失了走进课堂的理念和行动。而教育部有关文件中,对校长领导课程教学有明确要求。其中,听课、评课、研究和指导课堂是核心内容。若校长远离课堂,特别是在课改风起云涌、新模式层出不穷的当下,校长不研究课堂,引领能力必然弱化,老师们肯定会“你说你的,他干他的”。当“有你不多,无你不少”时,校长就会渐渐失去课堂话语权,结果是失课堂者“失天下”。
我常常这样说,中小学校长好比农村“生产队长”,主要任务是带领大家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何才能耕耘好?“队长”必须要懂得、参与、能指导“种地”。新时期校长只有坚守课堂,才能凸显新常态下自己对课堂的适应力、驾驭力和领导力。
校长进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种沟通虽无形却有效。如果老师见不到校长,学生不认识校长,情感距离加大,这种由单纯工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不稳固的情感会进一步沙化,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同时,课堂管理是校长对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课堂管理效果直接决定学校管理效果。作为校长,不仅该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更应是课堂管理方面的能手。如果校长不了解课堂实情,就谈不上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办学质量,学校管理必然虚化。
面对当今一些校长远离课堂,教育思想和情怀淡化乃至缺失,我们不得不将“课堂”这个概念向更深更广处延伸和延展,即需要有“大课堂”观:课堂的含义已不仅仅拘泥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实体课堂,更在于这课堂背后的很多隐性或显性的研讨、交流、反思、总结、学习和提升。
校长对课堂的关注,不仅包括师生参与的课堂主阵地,也应聚焦在为呈现高效、精彩、魅力、韵味课堂的相关“课堂”:教研组、备课组课堂、校本研修课堂、公开课示范课堂、教师学堂等;聚焦在为了帮助教师解决困惑的校长讲堂;聚焦在提升校长个人素养能力的学堂,此为校长必进的“课堂”。“进课堂”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讲堂”是要研讨解决问题,而“进学堂”则是深入探讨问题。这个“大课堂”是师生、校长、学校逐渐提升发展、乃至生命共同成长的空间。
因此,校长应该深耕的“课堂”很大。
一进课堂。校长应该成为走进课堂最多的教育人。进课堂可以是亲自承担学科教学任务,也可以是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议课,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可以形成校长带头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进讲堂。校长是校园内的“专家”,应该成为引领教育教学活动和给予师生人文关怀的“老师”。我校坚持开展多年开展的“校长讲堂”活动,就是通过校长开讲座、大家共研讨的方式,解决教师观念和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困惑,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突破瓶颈,疏解教师职业倦怠情绪。
三进学堂。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者、校园里的“智者”,校长除了帮助师生解决具体问题,还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诉说的“神秘”魅力,即校长独特的个人修为。我校的“教师学堂”就让我本人和教师们共同受益。因此,无论出于外在要求还在内在需求,校长必须走进学堂学习、充实与提升,这也是校长必进的“课堂”。
真的,课堂那么大,校长你该去“看看”!
浙江省安吉县南北庄中学校长鲍锋
向课堂更深处沉浸
我们周围不乏“星期一”校长——那些为了忙于疏通学校外围人和事的关系,而不得已每周在学校偶尔出现几次(星期一“现身”频率为最高)的学校领导。毫无疑问,远离课堂成了这类校长的切肤之痛,教育理想自然会成为他们仰望星空时的感叹。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要学会弹钢琴,让课堂教学成为学校工作整部音乐的主旋律。过去的课堂一直在抹杀孩子的天性,难道不该改改吗?校长如果因为公务缠身而忽视了课堂,作为学校教学工作核心的课堂就没有了希望,学校发展也就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校长治理学校,必须具备高超的课程领导力。学校课程体系是否完善,与校长的办学理念关系十分密切;课程能否有效实施,最终将考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的方法,我以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深入课堂,亲身实践。二是听课评课,反思改进。校长任课往往只是一门,而校长要关注的是全校的课堂。常态化地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师进行听评课,深入到备课组听评课,都是改进全校课堂的有效途径。三是搭建平台,论坛交流。校长积极参与教师的切磋技艺活动,便于掌握全校的课堂状况,引领学校全局的发展方向。
课堂教学在从“教什么、怎么教”向“学什么、怎么学”转型。近年来,安吉县积极开展了“小组合作制”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课程改革最艰难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此时校长更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为了改变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我在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了“转课”和“踏课”两种形式——在课改的起步阶段,我经常在整幢教学楼里巡回,推门听几分钟课:观察学生是面带微笑还是一种亢奋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喋喋不休地讲还是学生在热烈地讨论?“转课”时刻在提醒教师把以生为本的课堂做到极致,从而逐步实现了我校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随着课改的深入,对教师引领和把握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我又采取了“踏课”的形式——进入课堂后,我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中学生的学习流程,察看教师是否在这个时间点上推出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导学案真正发挥导学功能。应该说得力于“转课”、“踏课”等课堂教学管理措施,使南北庄中学这样一所小型农村学校的课堂得以华丽转身。
浙江省上虞市盖北镇中心小学校长林建锋
校长的价值在课堂
我是很享受课堂的,进课堂,让我有了充足的办学底气。
教师生命的长度就是无数的课堂集合。作为校长,虽然我与学生们在课堂中一起度过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与孩子的接触,就像是水与鱼的相逢——每周,我都与我任教的两个班级相约科学课堂。是课堂,让我全方位读懂学生,也引起我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课堂该让鱼适应水,还是让水适合鱼?
很显然,“鱼”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有不同的水。以往的班级授课制是把一批同龄人当作一个人来教,而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注重个性化教学,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孩子。为了更多了解“鱼儿们”的需求,我想办法“走课”:到别的班级去上课。我理想中的校长进课堂上课有两种方式,一是固定的课堂,二是流动的课堂--一旦有教师请假且自己能够安排出时间的时候,我就积极地到对应的班级去“填空”。这些基于课堂实际观察的一手信息,使得校长和学校领导层在制订课改方向时更契合实际和更接地气。
如果说校长进课堂上课是顾全局的办法,那么校长蹲课堂听课则成了抓全局的最好选择。在听课过程中,我不仅听教师的教,也观察学生的学;不仅看课堂呈现的情况,也看教室的基本文化布置;不仅看教学的进展情况,也看教师的辅导、作业批改等情况,课后还有面对面的交流。
在教学上的充分碰撞,往往能引发一线老师对学校管理的深度认同,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卷入”到课堂听课之中。我校本部有46个班级,99位教师。以往的听课,要么是基于对教师不信任的推门听课,要么是听学校名优骨干教师的研究型、展示型、赛课型的课。2012年,我们采用行政领导蹲年段进课堂听课制度来深化日常听课,规定每位行政领导每学期至少进自己蹲点年段的每个班级听课一次;每学年要完整听一遍自己蹲点年段内每位教师至少一节课,并进行深入的课后对话。同时蹲点领导将预约听课的安排汇总到教科室,由教科室面向全校发布听课信息,倡导其他教师主动听课。几个学期运作下来,如今盖北镇小内的随堂听课已经走向深入,教研活动走向自觉。
广泛的听课活动在经过进一步发酵后又加倍增值--在随堂听课基础上,学校鼓励有思考的课进行改进后,到别的班级走班上课。这一方面把相对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也是对上课教师更好的锻炼:从教一个班的学生,变成教一批学生。
几年过去了,我依然迷恋于扑下身子进课堂,满怀期待去听常态课。除了听好自己蹲点年段的课,只要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我也会去听其它年段的课,算下来,我每年能够听全校三分之二左右教师的课。这不仅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更有针对性,也能对学校课改的深化做到心中有底,更对进一步优化学校人力资源的配置(暑期统筹考虑教师的任课任职方案)有了第一手资料。当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能与教师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时,校长的学术领导力便可尽现。
但愿我们这股活水,可以滋养更多的鱼儿。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胡永琪
且实践且珍惜
课堂教学是体现和实现学校办学思想的主阵地。
我校是一所老城区的纯初中校,95%的学生是来自于全国22个省的随迁子女。针对这样的生源状况,如何确立办学思想、调整办学策略、推进教学改革?校长进课堂,成了寻找这些答案的最佳切入口。
校长身先士卒担任教学任务,深入课堂了解教学实际,能对学校教学改革起引领示范作用。我在承担校长工作的同时,坚持承担初中政治课教学任务,由此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我向学校老师开设公开课教学,把自己的办学思想通过具体的课堂最直接地呈现给教师,使全校教师围绕办学思想统一行动。
我们有针对性地推行了“学案导学,同伴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进行从理念到行为的专业指导与引领。通过进课堂,我们发现由于长期缺少锻炼机会,教师的发展比较缓慢,为此推出了“给机会、给平台、给荣誉”的策略。学校以公开课为平台,成立校外专家团队,采用“专家嵌入式”培训模式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及时有效指导;为老师们量身定制多种奖项,并增强引领示范作用。通过进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便以校本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组建以备课组为单位的研究小组,有效提升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针对学校中外来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独立性较强等优势,学校一是通过与家庭协商,开设了“光彩班”和“健美操班”等特色班。二是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推出德育小组管理模式,让孩子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三是实施融合校本课程,鉴于学校90%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愿意留在苏州生活,因此我们开设了“苏州话”、“举案说法”、“心理教育”等具有校本特色的融合课程。
为了了解真实情况,校长要以学术活动参与者的角色进课堂,在平等交流中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又实现校长自身提高;以课堂教学改革引领者的角色进课堂,在本人对课改理念具备深刻认识和解读能力的基础上,与教师共同将理念付诸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改革组织者的角色进课堂,带领学校行政人员为教师开设研讨课、示范课,参与到备课组或教研组课改研讨活动中。
进课堂,应该成为校长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和最重要的职责。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