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防汛河道情况 |
|||
|
|||
全县防洪工程北部有大汶河,南部有梁济运河,西部有排渗河及东平湖水库,泉河、小汶河贯穿境内南北。 一、大汶河 大汶河又名汶水,位于黄河下游右岸,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该河发源于莱芜、沂源、新泰山区,源头在沂源县松崮山南麓沙崖子村,流经莱芜、泰安、济宁三市,大汶口以上为上游,分牟汶河、柴汶河两支,大汶口至戴村坝为中游称大汶河,下游戴村坝以下称大清河,于东平县马口村入东平湖,全长208.2公里,总流域面积9069平方公里。汶上县境内长15.3公里,流经军屯、杨店两乡北部边境。河底高程51~58米,比汶上县城防洪控制高程高11~18米,比济宁市城区高约20米。戴村坝控制点堤顶高程58.6米,警戒水位53.25米,保证水位55.3米。(1、高程是测绘用词,通俗的理解,高程其实就是海拔高度。现在我们所用的高程是以“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所定的平均海水面为零点测算而得的。2、警戒水位是堤防临水到一定深度有可能出现险情,要加以警惕戒备的水位。是根据堤防质量、保护重点以及历年险情分析制定的。到达该水位时,堤防防汛进入重要时期,防汛部门要加强戒备,密切注意水情、工情、险情发展变化,在各自防守堤段或区域内增加巡逻查险次数,开始日夜巡查,并组织防汛队伍上堤防汛,做好防洪抢险人力、物力的准备。3、保证水位是根据防洪工程当年状况确定的可防御洪水最高水位,可以是防洪标准设计的堤防设计洪水位或历史上防御过的最高洪水位。当水位达到或接近保证水位时,防汛进入紧急状态,防汛部门要按照紧急防汛期的权限,采取各种必要措施,确保堤防等工程的安全,并根据“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精神,对于可能出现超过保证水位的工程抢护和人员安全做好积极准备。) (一)、当前存在的防洪安全问题 大汶河虽经不断治理,工程状况有所改善,但防洪形势仍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堤防土质差 堤防是在原堤防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厚而成,而且整个大堤直接座在砂壤土基上,内土外砂,俗称“土包沙”,大部分堤防没有防渗处理,致使堤防防渗性能及抗洪水浸泡能力差,容易出现渗漏、管涌,甚至发生失稳滑坡等险情。 2、河岸险工多 大汶河是发源于山区的山洪河道,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冲刷能力强,加之咱县段河道弯曲多变,在转弯迎流处形成多处险工。 3、河床演变剧烈 由于前几年无序采砂,河床内沙坑、沙陀遍布,使水流变的极不稳定,流速时快时慢,流向也发生了改变。同时由于大规模无序采砂,河床高程下降3-4米,使防洪工程基础裸露,甚至悬空,一遇洪水冲刷,极易造成工程失稳损毁,河岸坍塌的险情。 (二)、洪水等级及抗洪抢险状态划分 根据《山东省大汶河防洪预案》及《济宁市二○一○年大中型水利工程防汛任务和控制运用指标表》,将大汶河洪水按流量分为三级。 1、一般洪水:大汶河戴村坝站流量小于3000立方米每秒,据此,确定戴村坝站53.25米水位以下的相应流量为一般洪水。系指洪水漫滩时的洪水,滩上水深在0.5~1.0米左右,此时堤防可能出险,必须严加防守,随时准备投入抢险。 2、现状标准内洪水:即保证任务的洪水。戴村坝站流量大于3000立方米每秒,小于7000立方米每秒,对应水位53.25~55.30米为现状标准内洪水。是按照堤防现状标准,应保证在此水位以下堤防不溃决的洪水,该水位为保证水位。 3、超标准洪水:戴村坝站流量超过7000立方米每秒,对应水位超过55.30米为超标准洪水。是指超过现状标准保证水位的洪水,此时,要采取应急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二、泉河 泉河是由军屯以北沿大汶河南岸诸泉汇流而成。过去有南、北、总三条泉河之分,一直把这三条河视为梁济运河支流。原三条泉河中只有一条总泉河直接注入梁济运河,而南泉河则于南站镇鹅河村汇入总泉河。1977年梁济运河工程设计会议将北泉河、总泉河合为一起(曹营闸至梁济运河入河口42.47km)命名为泉河。原来的南泉河改成为泉河南支,泉河南支上游起宁阳、兖州、汶上三县交界处至鹅河入泉河,长24.507km,流域面积231km2。泉河贯穿境内南北,是全县主要排涝和引汶补源河道。 (一)、泉河防汛保证任务是: 入梁济运河河口:保证水位37.5米,相应参考流459.1m3/s。(设计泉河二十年一遇流量620m3/s,水位38.88m)。(泉河流域三日内平均降雨量达294毫米以上) (二)、泉河防洪保护区,包括南旺、康驿、南站、刘楼、次丘、汶上镇、义桥、苑庄、郭仓、杨店10处乡镇,保护面积355.82平方公里,保护人口32.13万人,总流域面积626.0km2。 (三)、泉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1965年~1966年治理以来,已运行40多年。此间人为破坏、破堤取土、河坡及堤防种植作物、平堤建房、向河内倾倒垃圾等使河道及堤防变得千疮百孔,隐患众多。全长42.5km的泉河,无堤段占32.7%,河底淤积16~96cm,经核查验算,该河行洪能力为42~459.1m3/S,相当于二十年一遇的74%。 三、小汶河 小汶河又名汶宁新河,为引汶济运的人工河道。此河开挖于明永乐年间(1411年),北起大汶河南岸南城子村东开口,下至南旺分水龙王庙入京杭运河。因上、下游落差较大,开挖时为降低流速,储存水量,弯曲迂回,沿走高地,滩浅而宽,全河较大弯80余处,一般宽度100—500m。1959年堵复大汶河南岸开口,并于1962年将泉河曹营以上的河道(流域面积192.5km2)改道入小汶河。1963年将下游段从田楼改道,通过二道沟汇入总泉河。1978年,从中王庄始,经十里闸北改道入梁济运河。经过三次改道治理后,现今小汶河干流上从北支入口,下至梁济运河入口,全长69.0km,总流域面积238km2,北支从李集闸东交通桥至干流交汇处长8.3km,流域面积43.3km2,东支从宁阳县的东皋村东北至干流交汇处长17.9km(其中汶上县境内长7.8km),流域面积149.2km2(包括宁阳面积107.93km2)。 (一)、小汶河的防汛保证任务是:入梁济运河河口保证水位37.5米,相应参考流量95.28m3/s。(设计小汶河入梁济运河口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620m3/s,水位39.24m) (二)、小汶河防洪保护区,有南旺、刘楼、次丘、汶上镇、寅寺、郭楼、郭仓、杨店、军屯、白石10处乡镇的安全,保护面积372.88平方公里,保护人口33.3万人。 (三)、小汶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堤防人为破坏最严重,经过测量已有87.8%的堤防被毁坏,无堤段共107.8km(占67.8%),其中上游杨店乡曹营以上段和下游刘楼乡小汶河改道处以下段堤防不全,中游段基本无堤。河槽人为破坏严重,部分河口找不到,填河、缩河、植树、垦植、取土烧窑、拦河筑坝、建筑物等阻水十分严重。小汶河行洪流量为60.6~302.7 m3/s,相当于二十年一遇的52.7%。给防洪和引水补源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小汶河没有节制闸,遭遇到洪水时很难控制,06年宁阳县降大暴雨,由小汶河东支来水达100立方米每秒,小汶河两岸不同程度出险,特别是郭仓乡王庄西、美化村西南,汶上镇柳行村、周村,次丘镇王口、黄庄、曹场险情最为严重,所以现在的小汶河防洪压力非常大。 四、梁济运河 梁济运河由老运河演变而来。老运河自1959年改线西移开挖后,新运河北起黄河边路那里,南到济宁入南阳湖称之为梁济运河,全长88km,流域面积3306km2。流经汶上县西南边境南旺镇11.26km,即小新河口至十闸排灌站之间。咱县防守责任段为15km,(包括嘉祥段3.75km),支流有小汶河、泉河2条河道,流域面积864km2。梁济运河咱县段主要问题是穿堤涵洞、涵管较多,配套不全,建筑物部位堤身单薄,不安全因素多。 五、东平湖 东平湖水库所负担的任务是:分滞黄河、大汶河洪水,咱县所辖东平湖堤防工程,位于东平湖围坝东坝段,全长5585m。沿湖有张坝口、王楼、南坝、北坝、侯仓五个自然村,湖内总面积3.5km2。 汶上县东平湖堤段,是在临黄堤上加高培修的,当时没按水库土坝较长期蓄水控制渗流的要求进行勘探设计。1960年蓄水运用了1次,8月5日汶上县段临湖堤脚先后靠水,8月12日湖水位41.5m,背湖开始渗水,当湖水位上升至43.50m时,整个背湖地面均有渗水现象,坝后坑塘发生不同程度渗透变形,地面出现管涌多处。近五十年来,多次对险点、险段及薄弱堤段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加固处理,抗洪强度有所提高,但未经大洪水的考验,一旦东平湖蓄水,险情还有可能出现。 防洪任务:汶上县担负着东平湖围坝东坝段长度为5585m的防洪任务。主要有郭楼、寅寺两镇承担。另外,根据市防指安排,我县还要组织2万人的支援梁山县东平湖围坝的防守力量,在危险状态时,作为三线预备队,调集上堤支援,由9个乡镇承担。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