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汶上县多管齐下治水,交出水质提升“优异答卷” |
||||
|
||||
|
初秋时节的汶上县琵琶山引水渠畔,白鹭翩跹掠过清澈水面,沿岸步道上晨练的居民络绎不绝。"几年前这里夏天蚊蝇满天飞,窗户都不敢开,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成了家门口的生态公园!"居民老张的话语,折射出汶上县水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汶上县分局锚定"水质提优、生态惠民"目标,以"系统治理+科技赋能+全民共治"组合拳持续攻坚,推动县域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跃升。
精准治污:多管齐下守护碧水清流 “通过对泉河过去几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每年汛期由于雨水冲刷,河流中的悬浮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会显著增加,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根据这一预测结果,我们在汛期来临前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加强对河流沿岸的巡查和监管,督促相关企业做好污水排放管控,同时增加对河流的生态补水,有效避免了汛期水质恶化。”汶上县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副主任徐兵介绍。
为了强化水质监测预警,汶上县打造“线上线下”水质监测网络,充分发挥水质监测“哨兵”作用,依托泉河上游、小汶河、湖东排涝河、泉河牛庄闸4处重点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5处工业企业及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设施对河流水质进行全天候监测,每月开展镇域断面人工水质监测,发现水质数据异常、波动较大等情况,及时分析研判,采取分段取样、数据对比等方式追根溯源、对症施治,同时以“河长制”为抓手,扎实推进“常态化巡河+部门联动”水域保护机制,保障河流水质。2025年,共开展巡河110余次。 织密水源“防护网”,保障群众饮水“零风险” 为了从源头上遏止污染,汶上县加大水环境巡查力度将水源地保护区巡查纳入到生态环境执法“双随机”监管体系,执法人员徒步巡查至每一处水源地,实地查看周边环境,做到排查范围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水环境专项检查,2025年汛期,对化工园区、饮用水水源地、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某企业应急池设置不规范,立即指导企业整改,杜绝污水处理设施“带病运行”。
守护水源安全,不是生态环境分局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大合唱”。汶上县加强部门联动,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一次联合执法行动中,发现某农业种植户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违规堆放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对河道水质造成潜在威胁。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检测水质,水利部门负责清理河道废弃物,农业部门负责对种植户进行宣传教育,指导其科学处置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通过部门联动,及时消除了河道污染隐患,保障了河流水质安全。近年来,联合住建、城市管理等部门排查雨污管网混接点位32处,修复破损管道1.2公里,确保各入河口排水水质达标。 谋定而动:项目引领流域治理新篇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是关键支撑。汶上县积极响应生态环境部关于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建设要求,将目光聚焦于南泉河河段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人员精心编制《汶上县南泉河河段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落地筑牢根基。同时,积极奔走,向中央和省申请环保专项资金。该项目总投资达 5642.83 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有力推动南泉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区域生态平衡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汶上县将持续紧扣“水质提升、生态利民”的目标,用“系统施策、科技支撑、群众参与”的思路持续攻坚。2025 年 1-9月份汶上县泉河牛庄闸国控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其中1、2、3、5、6、8月达到Ⅱ类水标准。 供稿:阮鸿森 初审:何西兵 审核:张龙华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