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县教体局领导班子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强教兴县”五年行动,全面做好“建教学管”四篇文章,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思想引领,党建夯实,班子建设实现新提升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集中学习研讨18次,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12次,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等内容,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2次,保密工作会议2次。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成立党员名师工作室5个,打造了15堂优秀党课、15个党建优秀案例、15个经典故事。用身边的故事讲好思政课,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擦亮党员干部思想底色。
二、全面提升,重点突破,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以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及省级特色高中为抓手,全力抓好教学质量生命线。2024年全市前三季度教育重点工作汇报评比活动,我县分别荣获第六名、第五名、第五名的优异成绩,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一)坚持加大投入,有序推动教育民生实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办学条件。新建3所幼儿园均已完工,新增学位720个。县第二实验中学教学楼、第三实验小学吉市口校区教学楼及报告厅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740个,成功应对秋季入学“次高峰”,9354名小学新生顺利入学。
通过新增第三高中汶水校区、成立第四高中等措施,新增学位2590个,加快补齐公办高中学位供给短板,普通高中平均录取率、公办高中录取人数占比分别达到71.6%、75.5%,提前超额完成“70%、75%”双目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汶上县职业教育3D打印教学实践中心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试运行;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文物发掘报告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意建设。
通过完善校园运动设施、强化师资培训、加强督导等措施,学生体质大幅提高,2024年我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全市排名较2023年提升3个名次。
(二)坚持优质均衡,双县创建成效显著。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建、整合幼儿园8所,学前教育公办率79.04%,位居全市第一;普惠率97.68%,位居全市第二;优质园占比72.73%,位居全市第三。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2024以来,全县优化整合义务教育学校11所,在农村生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校均规模由2021年的190人提升到2024年的263人,有效推动乡镇义务教育规模化、高水平发展。三是不断优化教师配置。通过人才引进、教师招聘、校园招聘、接收安置公费师范生、人才回引等方式补充教师214名。实行“校长挂职交流”、城区教师“送教下乡”、农村青年教师“回城跟师”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三)坚持多措并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一是教育联盟融合聚力。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成立以城区中小学校为基地校,乡镇中小学校为联盟校的4个初中教育联盟、5个小学教育联盟。通过“名校带薄弱校”“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农村学校”等方式,推动学科基地和镇域教研共同体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二是教学改革提质增效。落实“双新”理念,让学校管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打造“四位一体”的“悦动”新型课堂,提高课堂质量。成立教学巡查小组,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巡查。三是队伍建设淬炼动能。组织部分校长和骨干教师赴曲阜、青岛、杭州、嘉兴等地学习借鉴先进办学经验。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024年中考,全市前100名我县有2人,总体排名较上一年进步2个位次,进入全市第二方阵。2024年高考,重点本科录取人数实现两位数增长,一人被北京大学录取,连续四年实现“清北”突破。
(四)坚持综合治理,营造清廉稳定教育环境。一是积极推进问题集中整治。狠抓教师有偿补课,全县135所中小学校和51个校外培训机构均开通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建立全县在职教师人脸识别系统,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督导检查频次。严格落实大宗食品采购程序,规范校外配餐管理;利用暑假“窗口期”,升级改造多所学校食堂,饭菜质量显著提升。积极推进学校食堂转自营,目前,全县35所委托经营食堂已全部转为自营;各学校食堂全部开设专用账户,食堂账务单独进行核算。坚持一科一辅原则,明确责任权限,按照“山东评议教辅管理服务平台”要求,规范做好教辅材料征订工作。二是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优化护学岗机制,升级“公安联勤、教育联防、家长联动”的“警校家”三位一体护学新型模式,实现城区13所学校“高峰勤务”全覆盖。投入资金2216.64万元,完善校园安全设施。截止目前,全县261所中小学、幼儿园均已完成校园周边安全综合治理,学校安全保障及联防联控水平明显提升。三是整治形式主义减轻教师负担。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2024年济宁市社会事务进入中小学校园事项白名单》等文件要求,坚决杜绝与教育无关事务进校园,严格审批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检查、考核事项,切实减轻师生负担。
(五)坚持统筹协调,三争”工作成效显著。
2所学校获评山东省第五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探索赋能科学教育提质增效新路径》入选省教育厅典型案例;成功承办全省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工作会议;刘楼镇中心小学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无土栽培科普宣传调研》入选教育部“志教融合”项目典型方案,《“135”协同育人新模式 打响“学在汶上”品牌》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文推广(全省唯二)。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仍需持续发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还不够彻底,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还时有发生;有些党员干部存在推诿拖沓、求易怕难的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胆量和主动作为的作风。二是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全县小学学段城区学生占比高达68.2%,初中学段城区学生占比高达71.1%;城区15所中小学,超过2000人的学校就有12所,而农村不足200人的学校有59所,“乡村空、城镇挤”问题依然突出。三是教学质量还需提高。2024年中考,高分段人数在全市占比较少,进入全市前一百名的仅有2人,前一千名仅有37人,仅占3.7%,优秀学生的比例不高,尖子生、高分段学生数量更少,离人民群众的期盼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