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实干,打造近悦远来“宜商汶上”
以19个营商环境指标为抓手,牵头17个部门、32个责任单位,对标先进,聚力发力,实现营商环境整体大提升。
(一)专班推进,持续跟进,确保实效。及时调整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按照省市工作方案、职责分工、重点任务目标,调整、充实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工作机制,督导各单位履行职责。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重点任务,实行挂图作战,分解到全年12个月,实行月通报调度。
(二)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助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提升。一是开展营商环境集中宣传月活动。每年6月份定为营商环境集中宣传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集中宣传,实施县乡联动,在主要街道利用LED屏播放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条幅,镇街设立宣传站点,全县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紧抓市县人大、政协委员、党外委员等视察调研契机,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参与度和知晓率,全力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是深入开展“局长科长走流程”“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活动。组织进驻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主责科长以办事群众的身份,在一线窗口发现卡点、堵点,深入研究优化服务措施,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实现政务服务质效再提高。
(三)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宜企同行”。深入开展全县市场主体服务大走访,每年集中开展2轮走访,县、镇街联动,贯穿全年。分主题、分部门牵头各指标领域集中走访。宣传惠企政策,听取企业意见建议,解决企业诉求。一是澄清底子,精心准备,做足功课。澄清全县市场主体底子78251户,梳理全县“四上”企业589家。精心制定走访方案、走访台账,精心编制3大类惠企政策汇编和服务指南,印制“联心卡”,研发“儒风中都 上善汶上”微信小程序,逐企宣传发放。牵头发改、工信、财政、住建、商务、行政审批等6个行业主管部门组建行业走访组,融入镇街走访组,一体走访。二是构建“镇街+部门”+“网格化”服务企业新格局。把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划分到15处镇街和开发区,把营商环境涉及到的32个责任单位划分到镇街实行包保,明确县、镇、部门和联络员包保新格局。同时,做好“宜企同行”“四上”企业大走访、“助企攀登”、主题调研等实践活动的结合,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和诉求,架起政企沟通桥梁,帮助企业纾难解困。
(四)进一步做好企业诉求解决。要求各镇街、部门第一时间接到诉求,认真按照“2110”快速办理工作要求,真正做到企业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2023年至今共收集问题诉求287个,已全部解决。对企业诉求问题解决开展“回头看”,与企业负责人见面交流,查看诉求解决办理情况,建立《企业诉求解决情况“回头看”台账》,进一步完善企业诉求闭环办理机制。紧抓契机借机借力,将“办理企业诉求不到位问题”主动上升为2023年9月开展的县级层面主题教育专项整治,更能提高相关责任部门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五)加强督导检查。会同县纪委、县委督考办、县政府办公室组成多个督导组,分赴镇街、部门实地督导检查,对走访情况进行通报,把联系服务企业纳入年终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指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结果运用。
(六)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攻坚。针对企业提出“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注重引导企业做好融资规划,牵头县财政局、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积极协调争取,在市财政局、市财信融资担保集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9月6日,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济宁市财信融资担保集团汶上办事处,成为全市首家担保机构入驻县级政务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办理融资担保业务1362笔,金额14.3亿元,其中,在保企业187笔,金额7.54亿元(其余为三农主体)。应急转贷业务24年截止到5月底办理70笔,金额1.48亿元,服务企业16家9370万元,其中重点支持领域企业8家4530万元。山东融汇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办事处入驻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截至目前,2个公司都创新实施动产抵押、免担保费、贴息等更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精准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2024年6月13日,全县召开“金融服务进万企”提升年活动动员暨政企结对会议,全县各镇街、部门负责人,全县20家金融系统主要负责人,109家重点企业参加,各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进行了推荐,政银、银企进行签订协议,有效解决资金周转、融资难、融资贵瓶颈。
(七)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一是抓好营商环境19个指标牵头部门对外宣传,指导各部门立足主责主业和指标特点,探索、推广经验做法;指导各镇街改革创新、争先突破。强化在市级及以上媒体上的宣传推广。二是坚持举办新闻发布会,19个指标立足各自主责主业全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三是及时在县政府网站优化营商环境专栏发布更新惠企便民政策及解读,极大提升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知晓率。2024年至今,在省级以上媒体发布157篇,简报市级以上采用7篇,营商环境专栏更新189次,位居前列。
二、凝心聚力,锻造“汶上服务”新标杆
(一)打造“云柜席”+“云勘验”视频办,彰显高效智能“汶上服务”新标杆。在“汶速办”山东省优质服务名牌引领下,催生“汶上服务”体系。首批选取3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和10项高频需要勘验事项,选取次邱镇、寅寺镇(化工园区),中都街道、汶上街道西门社区、南门社区5个试点单位,探索实现一县、一镇、一街道、一园区、一社区线上线下政务事项融合办,线上依托“爱山东”APP建设远程平台,依托县镇、(街)服务大厅“一网通”实现跨域视频办,实现视频勘验,能覆盖全县35万近一半的人口,线下建立帮办服务队伍、智能帮办机器人,做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完美融合,这套业态服务,目前全省率先领先,得到王局长、仲科长大力指导支持。
(二)创新打造推出汶上特色“高效办成一件事”。围绕汶上劳务输出大县特色,打造“民事无忧*在外无忧一件事”;围绕放射诊疗,打造“放射诊疗一件事”;围绕看病就医报销,打造“看病就医一件事”;围绕社会关注的老年群体,打造“开办老年食堂一件事”;立足汶上产业特点,围绕汶上芦花鸡养殖产业品牌优势,打造“养殖一件事”;围绕汶上服装制造特色产业,打造“服装制造一件事”;围绕退休特殊群体,打造“退休一件事”;围绕建设项目,打造“项目评审一件事”、“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一件事”,叫响高效办成一件事“汶上服务”模式。
(三)大力提升县政务服务中心科技水平。打造新型智慧服务体验区,融合“市民客厅”、网上政务服务体验区、自助服务区三区一体,建设集业务办理、自由体验、自助查询、自主申报、休闲服务等多功能综合区。成为省政务公开示范点,成为省“六级联动”档案服示范点,我们将持续改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深化“跑一趟腿,办多个事”,集成办、一次办好。整合政务服务、行政执法、社区治理三大领域事项,推进50个“跑一趟腿,办多个事”一件事、改革创新课题,以典型亮点推动服务提升。深化行政审批“1+N+N”模式,加大审批事项下沉镇街便民中心、社区,实行帮办代办,让群众就近办不跑腿,《行政审批“1+N+N” 助推便民服务能力大提升》获济宁市政务服务领域典型案例,成为全市行政审批便民化服务改革试点县。积极参与与兄弟地市开展基层政务服务互促共建,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和跨域办水平。
(五)开展镇街便民服务中心优化提升行动,构建县乡村三级标准化服务体系。制定出台《乡镇(街道)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清单》和《关于镇村为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镇村政务服务场所建设、机构设置、事项进驻、业务指导、监督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15个乡镇(街道)和360个村居(社区)在事项进驻和业务运行方面实现全部达标。按照标准化标准,对全县15处镇街便民服务场所全部开展改造提升行动,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5-6个“标杆型”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充实事项,培训人员,提升镇街“一站式”服务能力。
(六)争取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汶上影响力,梳理汶上政务服务事项,制定政务服务标准,现已梳理制定标准,上报市、县市场监管局,争取10月份获国家级试点文件,并积极争取国家级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