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山东汶上做好“四篇文章”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
|||
|
|||
山东汶上做好“四篇文章”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咱们把摊位往后挪一挪,不能占道经营。”清晨的义桥镇早市上,身穿制服的义桥镇执法中队工作人员正在提醒摊主。细心的村民会发现,每天都有执法人员穿行在大街小巷,他们正是来自各执法中队的“下沉力量”。 近年来,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切实为基层减负,汶上县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党建引领、编制保障、网格管理、智慧治理为发力点,建强基层末端治理工作力量,持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以机制为支撑,筑牢基层治理“基础桩” 以“党建引领”为支撑点,优化基层机构设置。成立县委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工作,实现党建与基层治理的互促互进。聚焦重点定“三定”。在镇街“三定”规定中将主责主业集中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等实施公共管理的关键上,突出重点抓关键。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机构。在15处镇街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镇街党建各项工作,有效衔接社区及村党组织,确保党建工作链条传导至基层“神经末梢”。 以“矛盾化解”为切入点,延伸矛调工作触角。统筹政务服务热线、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等职能,设立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同步在镇街整合城市党建办、网格办、热线办、“一站式”矛调中心等社会治理相关职能,在15处镇街设立“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一站式受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以“明责减负”为突破点,持续规范“属地管理”。对镇街职责任务进行“颗粒化”剖析,结合实际制定192项《乡镇(街道)职责任务清单》,深化规范“属地管理”,分3批梳理公布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事项清单132项,厘清县乡权责“交织点”“分界线”,有效破解镇街职能定位不明晰、权责不匹配、泛化“属地管理”等问题。建立镇街职责准入制度,印发《汶上县级职能部门向乡镇(街道)交办事项准入办法》,有效避免县级职能部门随意增加“属地管理”事项,责任转嫁镇街,切实织密属地管理“防护网”。 以数据为驱动,实现精准服务“零距离” 创新治理模式,提升为民服务“满意度”。探索打造“汶诉即办”社会治理平台,依托微信小程序,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O2O服务管理平台等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统一接入“汶诉即办”终端,实现“一网统办”,将手机打造成为民服务的新窗口。“汶诉即办”平台运行以来,已受理工单2万余件,按时办结率100%,办理结果回访满意率98%以上。 坚持精准导向,细化基层治理“颗粒度”。打造“智慧中都”大数据平台,开发上线“嘟来办”APP,居民遇到问题“一键点单”,网格党组织“一键接单”,探索网格问题办理“问、派、转、办、审、回”6步工作法,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诉求,推动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同时围绕服务更精准,聚焦高频多发问题,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大数据、社会治理部门每月进行一次大数据分析。今年以来,集中开展停车秩序、小区飞线等专项整治行动13次,助推物业类诉求下降23%。 聚合部门资源,扩大联动治理“参与度”。打造“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平台,将执法事项与社会治理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系统对接,对镇街无法独立解决的事项,通过“乡呼县应”平台向县直部门“呼叫”,“被呼叫”部门立即“响应”,调动县域力量共同参与事件处理,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镇街呼叫、部门报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工作格局。 以网格为支撑,激活基层治理“神经元” 织密“微网格”。推行全域党建联盟模式,将26个城市社区划分为233个网格,全部建立了党小组,实现红色网格全覆盖;选聘233名高素质专职网格员和2619名党员中心户,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一贯到底的党组织架构,以精细化网格管理模式服务群众。创建“红帆驿站”365天不打烊服务品牌,将“大数据+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打造群众“家门口”的便民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双报到”活动,调动1936名在职党员到网格报到,配合网格员开展工作,变“有形覆盖”为“有效覆盖”。 开展“微创新”。开发智能机器人入驻“便民微信群”,打造“10分钟网格服务圈”,实施手机一键互联,网格即时呼应,实时推送各类惠民信息,居民有问题微信一键发送,网格员立即吸纳、回应、办理群众诉求。成立网格“会客厅”,完善“周一碰头会”工作机制,网格员联系多网融合部门,梳理堵点、分解任务,真正做到“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做好“微服务”。围绕建强队伍、提质赋能,成立“青青葵园”网格学院,构建“1+1+N”网格工作力量格局,网格明确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带领下沉干部、物业、公益岗等多名兼职网格员,构筑了“一专多能”的治理层级。为进一步强化“红色力量”,招募单元长、楼长、小区长4631人,建立“小区微信群”,公开“楼长热线”。开展“敲门行动”,建立人口信息册、人口定位图,摸清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情况,实现了服务群众便捷化。 以资源为保障,打造基层治理“强支撑” 坚持资源下沉,激活编制管理“源动力”。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闲置空余的编制资源,通过“减上补下”的方式,向镇街下沉事业编制470名,专项用于补充基层一线力量。 统筹做好公费师范生、农科生、医学生、高层次人才引进用编保障。及时跟进落实用编进人计划,加大选调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招考招聘力度,及时为镇街补充“新鲜血液”。近三年,共批复镇街用编进人计划146名,推动人才流向基层一线。 打造执法“共同体”,下好县乡执法“一盘棋”。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着力打造“赋权执法+下沉执法+委托执法+一体管理”的基层综合执法共同体。组建镇街综合执法大队,具体承担赋予镇街的行政执法权。采取“编制保留、人员下派”方式,将县级执法队伍90%以上的执法力量下沉到执法一线,镇街统筹本区域内派驻执法队伍和基层执法资源,全面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破解基层执法“看得见、管不了”的问题。 强化赋权扩能,增强基层发展“话语权”。依托镇街综合执法大队,搭建镇街综合执法平台,推行“1+7+N”联合执法,通过统一指挥和调度综合执法、公安、司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消防7部门派驻力量和镇街自身力量,提升镇街统筹力。赋予镇街“五项权力”。夯实镇街党(工)委领导职责,强化镇街统筹力,赋予镇街对县级职能部门及其派驻机构考核评价权、对派驻机构负责人人事考核权等五项权力,增强镇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统筹协调能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