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济宁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普及跳绳项目,提高我县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制定本方案,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现代健康理念,切实加强全县体育工作,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目标群体
全县中小学生。
三、活动意义
跳绳是一种手、臂、腰、腿、足全面配合的全身性锻炼方法,对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和弹跳力、
消减脂肪、锻炼人体协调能力、培养节奏感、开发智力等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跳绳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加之器材便宜、安全性强、简单易行,非常适合在学校、家庭、社区广泛开展。通过推广普及跳绳项目,可以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四、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竞争拼搏精神,提高学生的弹跳和时空感觉能力,充分体现班集体的风貌,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课后服务”“寒暑假家庭作业”等活动开展实施,增强师生运动积极性和趣味性。
五、活动实施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单一学习知识的现状,各校强化“教会、勤练、常赛”过程与结果,有效促进跳绳运动普及与推广。鼓励跳绳教学及训练的开设,促进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将“以教定学”观念转向“以学定教”,注重个体差异,合理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每一个学生融入运动,热爱运动。
(二)优化教学内容。重点教会学生基础跳绳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各学段基于学生动作发展和体能发展规律,各类动作在不同学段按照难度和锻炼方式进阶,形成各学段相对固定的跳绳运动锻炼内容,通过锻炼使学生在不同学段都具有相应的跳绳运动能力水平。
(三)创新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各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同班额、不同场地器材条件的跳绳运动组训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征,组织练习的方式应体现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等特点。课内外与校内外练习都要注重时间充足、形式新颖、准确有效、安全保障,注重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六、活动实施要求
(一)把跳绳项目纳入体育课程中。各学校要根据学段和学生特点,将跳绳项目有机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跳绳的动作、方法、形式等,通过课程让每名学生都能掌握跳绳技能,做到人人会跳绳。
(二)把跳绳项目纳入大课间活动中。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跳绳项目作为大课间活动的项目之一,选择单跳、双人跳、花样跳多种形式,在大课间活动中广泛开展跳绳活动。
(三)把跳绳项目纳入课外活动中。各学校要把跳绳作为必须开展的项目纳入到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走到操场上、走到阳光下去感受跳绳活动带来的乐趣。
(四)把跳绳项目纳入体育家庭作业中。各体育家庭作业试点学校要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把跳绳项目作为体育家庭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七、组织保障
(一)组织管理。为深化跳绳项目推广普及,各校要做好本校跳绳项目推广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人员配备、责任分工、确保跳绳发放到位。
(二)课时保障。为保障跳绳项目推广实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鼓励中小学各学段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课后服务”“寒暑假家庭作业”开展训练。
(三)场地器材。各校确保跳绳运动场地器材有效安全地使用,坚决杜绝一切危害师生健康的器材(场地)在体育教学中使用。
(四)督导检查。县教体局将对学校跳绳的发放、使用、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对发放不到位、活动开展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