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白石镇:山东汶上以环境改善提升群众幸福感 “空气新鲜,很畅快很舒心” |
||||
|
||||
“以前孩子们放学后连个玩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河边建了这处小公园,既能遛娃,还能锻炼身体,真是幸福感满满。”在泉河岸边,家住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现代花园小区的居民刘阿姨笑着说。 泉河是大汶河的一条支流,从汶上县穿城而过。依托河道沿线的环境提升和景观建设工程,泉河变身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汇聚两岸繁华,展现勃勃生机。 近年来,汶上县以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水城为目标,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修复,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协同推进,县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成色更足。 “口袋公园”成为家门口的“微幸福” 漫步汶上县城区,一处处“口袋公园”颜值品质俱佳,让市民住在画中、行在画中。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汶上县分局(以下简称汶上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伟告诉记者,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汶上县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在城区筛选符合绿化区域,拆迁建园、绿地改园、拆墙透绿和见缝插园,确保新建绿地资源涵盖面积大、辐射周边受益市民广,依托河湖自然景观,将园林绿化品质融入寻常百姓生活。 “口袋公园”的建设,为群众打造了家门口的“微幸福”。它们大大满足了市民群众对公园、绿地及休闲娱乐场所的需求,让大家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向绿而行,也要向绿要富。 在汶上县白石镇,当地围绕“山、水、林、石、人”等特色资源,大力提升村容村貌,新增土地流转6000余亩,建设了千亩梅园、千亩雪桃园、千亩茶园等特色产业项目,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了村美民富双丰收。如今,这里建起了以核桃为主、干鲜果树达2.6万亩的果品生产基地,植被覆盖率93%,被誉为“森林乡镇”。 在此基础上,白石镇还规划建设了乡村旅游、儿童主题乐园、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四大板块,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辐射周边12个村。 科学防治让蓝天白云常在 近年来,汶上县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公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家住观澜国际小区的李先生说:“现在空气越来越好了,经常能看到蓝蓝的天空,火烧一样的彩霞,有时候感觉空气吸到嘴里都特别新鲜,很畅快,很舒心。” 李伟告诉记者,近年来,汶上县空气主要污染因子均呈逐年递减趋势,空气质量稳步改善。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从2016年的79微克/立方米和112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1年的47微克/立方米和90微克/立方米。2022年1月—10月, 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9年改善了26.3%。 成绩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汶上县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应对,积极推进企业绩效分级管控,聘请第三方专家团队,利用颗粒物激光雷达、企业用电智能管控、VOCs走航监测等技术手段开展大气污染物源解析溯源,分析空气污染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引领企业投入环保实践,推动污染减排,助力环境改善。 美丽乡村建设厚植生态振兴动能 作为山东2021年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之一,汶上县加快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美丽家园、和谐家园。 在汶上街道莲花湖村,当地依托优渥的生态资源,大力开发民宿、网红景观、休闲娱乐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带动了村民增收。 在军屯乡东北一带的太白山、梅山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区,“搞好生态修复 造福子孙后代”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曾经矿坑深陷、尘土飞扬的采石矿区,如今花草丰茂。“家门前的荒山绿了,景色美了,心情也跟着越来越敞亮了。”附近村民高兴地说。 在白石镇孔新村,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灰绿分明的垃圾桶。村民推开院门,就能把生活垃圾按照“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投放进垃圾箱里。 汶上县分局生态环境科科长王漫雪对记者说:“2022年,汶上县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自然村,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11.92%。” 在苑庄镇毕村的街道旁,绿植掩映中有一处小小的公厕,主体围墙上的彩绘栩栩如生,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令不少村民交口称赞:“谁说厕所又脏又差?俺们村头这个(厕所)不仅实用,而且好看、洋气。” 汶上县将农村户厕和农村公厕后续管护服务统一委托给专业队伍,有效解决了群众改厕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创新粪液粪渣后续资源化利用模式,形成管、收、用全过程链条化新体系。 王漫雪介绍,近年来,汶上县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小型人工湿地和小型污水处理站、整治坑塘等,村庄污水收集率达7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建设得更舒适、美丽、宜居。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