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深化文化“两创” 推进文化惠民 |
||||
|
||||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刘长雨 通讯员 王玉鸿 张明臣 乔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济宁市立足丰厚文化资源,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国家、省、市级代表性项目达到173项。这些年,邹城市坚持分类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立体化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正在展演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平派鼓吹乐,其特色乐器铜杆唢呐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演奏风格婉转细腻。 邹城平派鼓吹乐传承人孔德远说:“我们通过不同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平派鼓吹乐,喜欢上平派鼓吹乐,把咱的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 为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保护,邹城市积极争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基地”建设,借助国家级基地平台,进一步提升非遗影响力及对外展示合作能力,打造讲好中国故事——邹鲁精彩文化篇章的“国字号”。 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俊峰表示:“我们将聚焦文化'两创',首先在山东手造上做示范,在立体化非遗传承体系上求突破,培养壮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队伍,打造'风近邹鲁 礼乐中华'品牌。启动韶乐复原工作,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 做好传承保护的同时,济宁市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创意转化、落地普及。在济宁豆神动漫,这套用AR全息影像还原三孔的数字立体书《走近孔子》即将出版。 山东豆神动漫有限公司二维动画总监白林冲说:“刚才电脑调试的就是我们二次开发的AR场景,咱们刚才看到的孔子像,是我们打造的一个虚拟形象,让它在立体书中进行场景化的展示和讲解,读者可以沉浸式感受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 新技术、新手段激发产业活力,济宁近期还成立了数字文化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打造《画意济宁》《运河文化长卷》等30多个项目,让文化遗存活起来。 济宁数字文化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赵立军介绍说:“我们将与更多的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进行合作,让文化遗产以一种更加鲜活生动、奇妙多姿的方式,贴近当代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下一步打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项目,促进文旅融合探索更多的可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济宁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南孙徐村,豫剧经典大戏《日月图》正在上演。 泗水县圣水峪镇南孙徐村村民岳士云:“老戏,老人都挺喜欢的,唱得也很好。” 泗水县百花豫剧团团长张友兰:“来到每个村都很受观众朋友们的热情(欢迎),而且反映都很好,我们今年演了有一百多场了,有喜剧、有孝顺戏、有武戏、有传统戏,都是很贴近生活的戏,都很易懂。” 今年,泗水县组织了6支优秀艺术团队,奔赴13个镇街,计划开展735场“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泗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洪刚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将持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文化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让文化建设更温暖人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