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启期 |
|||
|
|||
荣启期 (前571―前474年) 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今汶上县郭楼镇一带)人。荣氏祖先本与西周姬姓同宗,“周成王卿士荣伯食采于荣(今河南巩义市西),因以为姓氏”。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荣叔公“奉王命见鲁桓公,有功社稷,封为上谷大夫,始迁于鲁,宅居郕邑(今汶上郭楼镇一带),是为鲁宗之始”。荣启期为叔公后人,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思想上很有见解,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特别在老年以后,常常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并以此自得其乐。 明编《汶上县志》记载,有一天,孔子到泰山游览,途经郕国这个地方,有个叫荣启期的人,其貌不扬,衣衫不整,只见他身披鹿裘,以带系之,不修边幅,在田野中鼓琴放歌。孔子见后,不禁心中暗问:“此人衣裳不能蔽体,如此穷困潦倒,能有什么幸事值得这样高兴呢?”于是,孔子上前问道:“先生有什么喜事,值得一人如此高兴呢?”荣启期头也不抬,手不离琴,不加思索地回道:“令我高兴的事很多,且听我一一道来:天生万物,走兽飞禽何足道哉,只有人是最尊贵的,我得为人,此其一乐;人世之间,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我有幸成为一名七尺男儿,这岂不是又一乐?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的人生下来不久就死于襁褓之中,更有甚者,在母亲的腹中尚未见日月就死了,我活到现在已经九十岁,可以算是长寿的啦,难道不值得高兴吗?此其三乐。贫寒是士人最平常事;死亡是人的寿限之终。一个人能安贫乐道,寿终正寝,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孔子听后,欣然首肯:“先生讲得太好了,你是一个善于自己宽慰自己的人,真是知足长乐也。”从此,荣启期人生三乐成为美谈,流传至今。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